委员论坛  用户名:密码:  
关于深度谋划尽快启动 城北科创小镇建设的调查与建议
来源:市政协课题组  发布时间:2020/10/18  点击数:9564  

随着全球迈入数字经济时代,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作为我市城市门户,城北新城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以及交通优势日益凸显,是我市抓住历史机遇,厚植创新要素,发展成为长三角地区创新活动溢出的最佳承接区。因此,建设城北科创小镇对于增强我市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设城北科创小镇是我市顺应大势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科创小镇是以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升级和传统产业向科技化转型为目标,以科技园区、创客空间、孵化平台、研究基地为依托,聚集研发机构、企业总部、创业公司、孵化器等多元主体,通过协同创新及孵化形成的功能复合、便利高效的产城发展空间。基于全球创新趋势、国家创新战略背景、浙江创新氛围以及我市自身发展诉求,建设城北科创小镇意义重大,是我市顺应大势,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市激发内生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是响应国家双创号召的现实要求。 20149月,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势态。随后,全国各地掀起双创新浪潮,各种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由于受地理区位、城市能级以及产业层次等因素制约,我市创业创新态势不容乐观,亟需尽早尽快谋划寻找创新发展突破口,加快推进城北科创小镇建设,正是激发我市双创意识,推进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是融入区域一体化的必然选择。杭衢高铁将带动构建以衢州为枢纽的连三省(浙闽粤)、接三区(长三角、海西区与珠三角)、通两湾(杭州湾与粤港澳湾)”的内陆大通道,我市正成为杭州西向内陆开放的桥头堡。要真正融入区域一体化,必须加快产业协同创新一体化,构建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参与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加快建设多点支撑、多层并进的创新平台体系。

(三)是培育产业创新动能的重大引擎。我市产业存在产业链不长,科技含量低,研发投入不足,优势行业高端部类在转移等问题。科技创新是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更是我市产业发展亟需补齐的一个短板。数字经济时代,我市亟需加快创新动能培育,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产业链升级、业态模式创新,构建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是助力城市转型提质的重要契机。当前,我市亟需以城市转型发展来应对新背景和新机遇的挑战,而城北科创小镇的建设正是我市城市转型重要着力点。要以创新发展为引领,进行新一轮的品质与特色创新,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不断提升我市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城市能级。

(五)是集聚高端人才资源的重要平台。随着杭衢高铁等交通动脉开通,外溢效应虹吸效应愈发明显。从最新大数据研究分析的结果来看,目前我市户籍外流人口占比达 20%,大量人才资源流落在外,我市亟需采取措施避免人口进一步外流。城北科创小镇建设可以成为留住本地高端人才,承接大都市区高端创新人才外溢的重要平台。

二、建设城北科创小镇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建设城北科创小镇已提出多年,但因种种原因,没有付诸实施。近年来,我市在这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形成了一定产业智造基础和建设条件,相对我市其它区域,城北新城在地理区位、生态环境、基础配套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建设城北科创小镇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一)门户优势凸显。从地理区位来看,城北新城位于我市市域以及中心城区北部,是我市融衢接杭联沪的门户,更是我市承接大都市区人才流、物资流、创新流、信息流、观念流等优势资源转移的首选地。

(二)交通格局优化。近期,我市将建设形成杭长高铁、杭衢高铁、江玉公路、双江线、义金衢上等多条对外交通通道,逐步形成完善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大部分对外交通入城通道基本集中于城北新城区域,通道优势明显。

(三)生态环境优美。城北新城东临江山江,北、西、南三面环绕双塔等自然山体,内部黄陈溪、丰足溪贯穿,自然景观优美,环山抱水拥绿的生态景观和公园、广场、绿地等人文景观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四)基础配套完善。截至目前,城北新城人口规模已达约6万人,教育、医疗、交通、公共文化、商业商务等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人气商气、物流资金流不断集聚,片区形态日益丰满,承载新经济能力日益加强。

(五)智造潜能释放。在物联网产业快速成熟的大趋势下,我市的变压器、高低压开关、电器元件、消防器材、光电LED等领域都有较强的智能智造潜能,发展智能制造潜力大,为产业创新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深度谋划尽快启动城北科创小镇建设

市委十七届四次会议提出了打造一地三区的宏伟目标,其核心要义是实现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全面进步,而科技创新正是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和关键要素。城北土地近年来逐步被房产等非科创项目蚕食,若再不下定决心,建设城北科创小镇恐将成为空谈。要充分认识我市面临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统一思想认识、强化顶层设计、立足江山特色,深度谋划并尽快启动城北科创小镇建设。

(一)目标愿景

依托高铁枢纽区位优势,结合周边山林、水系资源,以融衢接杭联沪四地同频为目标,以产、学、研、用四位一体为路径,以高新技术、高端企业、高效资本、高优人才四高联动为方向,建设既承接杭衢高铁的创新外溢,又满足旅游集散、消费体验、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需求,产业、文化、旅游、生活于一体的品质门户区、活力科创城努力在十四五期末,建成和引进消防、电商、文创等特色园区5个,数字经济等产业孵化基地5个,产业研发中心不少于6个,企业总部20家以上,基本建成城北科创小镇,成为我市打造一地三区的创新高地,衢州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和我省重要窗口的创新示范点

(二)功能定位

从与我市有着相似区位特征、资源禀赋内陆县级市的科创平台发展经验来看,适合我市的科创模式有人才促进、生态颐养、飞地合作三种,三种科创模式兼顾满足了产业、人才的不同需求,互补性较强。因为区位和资源的限制,选择其中的任何一种,对于我市来说,都不能满足建设城北科创小镇的需求,因此,必须融合三种模式的优势,依据我市科创产业、人才类型和特征,构建融合人才促进、生态颐养、飞地合作三种功能的科创小镇。一是人才促进功能。仅凭借我市现有人才和吸引的外地人才无法长期对本地产业提供长期、可靠的支撑。可以依托城北新城优良的生态环境布局人才工作站,柔性引进候鸟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通过借智吸引各领域高端人才团队,最终实现我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生态颐养功能。依托双塔区域优美的生态禀赋,以慢公园、慢文化、慢康养为主题,植入创享服务等支撑功能,为本地创业公司、制造业总部及杭州等大城市外溢科创群体提供融交流、文化、休闲、康养等多重功能,形成宁静悠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创新环境,打造商务交流、产品研发、颐养思考的理想驻足地。三是飞地合作功能。与杭州等大城市科研机构合作,在我市建设创新驿站,跨区域打造集招才引才空间”“研发孵化基地”“产业协作平台等功能于一体的科创平台,有效促进高校、企业、人才的高度协同融合,实现创新资源融通、创业人才集聚、高新项目孵化、优质项目落地。

(三)建设任务

结合国家和我省的产业发展导向趋势、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情况,针对我市科创小镇建设缺人才、缺领军企业、缺产业吸引力等实际,城北科创小镇应以提升空间特色品质、布局高端化智能化产业、搭建孵化创新平台、引育高端实用人才为主要任务,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打造展示特色的城市客厅。城北区块自古以来就是我市的入城门户,古人乘舟南下,望双塔而生归乡之感。如今,城北汇聚高速、高铁的出口,成为大多数回乡来江人员的必经之地。因此,要把城北作为展示特色的城市客厅细心打造,改变目前街区感不强、空间特征标识不显著、节点缺乏地域特色等现状,通过完善配套、优化控制等路径,实现回归日常生活微空间,塑造紧凑、活力、特色且有趣的城市客厅。一是重塑优质门户空间。构建高铁站前区高品质人文空间:以植物园、雕塑园定位,对站前广场进行立体化改造,弱化大尺度的空旷感,种植江山特色树种,设置富有江山元素的雕塑,形成高低错落、自然与人文交错的特色空间。构建高速入口自然野趣生态空间:有别于大都市区,马踏飞燕两侧区域要立足生态优势,结合周边山林、水系资源,塑造自然优美的原生态环境,展现野趣、生态自然的景观风貌。二是塑造复合活力空间。滨江两岸集中布置商业、运动、休闲活动,宜动宜静,功能高效、复合,空间紧凑、有趣,为办公人群和社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空间。结合广场、商业娱乐、办公、居住、水岸、山林等不同空间,设置活力内街、滨江绿道、艺丘山道、社区慢网等不同形式的慢行体系,为人们提供一种驻足停留的亲人尺度。结合鹿溪渠改造,在城北段厚植江山历史文化元素,建设亲水休闲节点,使之成为接续老城文脉、浓厚生活气息、发展夜间经济的重要地段。

打造智慧高端的产业高地。城北新城空间要素有限,创新产业全面开花、面面俱到发展不现实,必须进行科学梳理和合理选择。根据我市“1+3”重点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缺乏研发基地、海康威视全国消防运营总部落户城北新城、城北拥有良好的山水生态环境的实际,构建城北科创小镇产业发展体系建议从四方面入手,一是完善主导产业产业链。“1+3”产业体系中重点依托消防产业基础优势,按照产业链招商模式,着力挖掘海康威视上下游产业链潜力,以建设国内一流数字消防产业基地为突破口,做强做大消防产业生态链。二是引进文化创意产业。依托城北生态、文化资源禀赋,大力引进创意设计、品牌策划等相关产业项目,形成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链群,服务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发展写字楼高新技术产业。考虑江山本地企业总部经济发展需求以及大都市区外溢产业区域总部经济承接需求,发展商务会展等总部经济、写字楼经济。四是深化数字经济产业体系。兼顾发展我市电子商务、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等数字经济体系。

打造功能齐全的合作平台。对标长三角、杭州湾创新合作软硬平台,高品质构建承接平台、发展平台、服务平台,增强企业根植性。一是构建承接平台。建立常态化的区域合作联接机制,主动承接杭州、上海等发达地区的优质产业梯度转移,探索建立与产业转移迁出地利益分享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力争将我市打造成长三角区域产业升级转移的主要目标地。二是构建发展平台。建立全要素科创网络,按照龙头企业+众扶平台”“产业资本+孵化器”“科研院所+企业+科研平台的模式,建设科创生态,打造共享式科创设施,服务于创客的需求。推动在小镇内建设一批高使用频次的众创空间、共享实验室(工厂)、互联网+”科创平台,将生产设备、科研设施、公共实验室等创新生态向创客开放。三是构建服务平台。建立体系化产业创新服务平台,采用科创服务综合体模式,导入政策培训、科技成果交易、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技术服务等中介机构,打造一个服务创新大平台,为消防、文创、旅游等产业提供智力、技术、商务、运维等低成本创投服务体系,提升产业服务供给能力。

打造宜居宜业的人才乐园。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快集聚高层次人才、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统筹推进数字经济、科技创新、企业经营管理等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金凤还巢行动,加快推进本地人才回流步伐,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引领发展的全链式人才队伍,以人才链匹配产业链一是形成人才洼地。大力支持科研院所在江山建立分院分所,主动对接与我市产业关联度较高的科研院所,如中南林科大、东北林业大学、沈变院、西高所等高校院所,以一事一议等形式主动对接,必要时可以参照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政府给场地、院校出智力等模式实行联合办学,形成高质量人才集聚洼地。二是完善人才政策。对标对表长三角和杭州都市圈人才政策标准,完善人才创业扶持政策,优化人才资金投向,重点扶持人才平台建设、技术研发活动和成果奖励。鼓励用人单位根据自身实际,制订实施吸引、培养和使用人才的激励政策,全方位调动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服务体系,切实帮助解决交友婚恋、住房、就医、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关键事项三是营造人文环境。以未来社区理念,紧贴高素质人才和年轻创客的需求,构建步行化、社交化、宜人化的开放空间。植入创新创业的文化基因,构筑满足多元文化需求的社区生活圈,包括品质社区、文化设施、基础教育设施、先进医疗设施、便捷交通设施、广场公园、慢行系统等。塑造务实、包容、创新的创客文化,吸引新的科创移民,鼓励冒险,包容失败,提倡共享精神,帮助广大的年轻人创业成功。

(四)空间布局

城北科创小镇区域范围为东至江东大道和衢江公路,南至文教路,西至规划中的江玉公路,北至黄衢南高速,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以满足轻办公”“新创业”“慢生活需求为重点,融合区域内及周边已建成的学校、医院、酒店、商业综合体等设施的功能,创新定制规模灵活、成本可控的新型复合空间,沿站前大道、迎宾大道主轴线和黄陈溪景观线,自西向东形成智慧门户、活力社区、创享花园、生态绿洲四大片区。

智慧门户功能片区。位于站前广场南侧,用地面积约180亩,现状用地为建设用地,用地条件成熟,交通条件较好,有利于项目的快速启动。建议该片区遵循站城一体的思路,布局低密度创新创业社区,复合研发、孵化、办公、商务、展示等多种功能,联动站前广场东侧客运枢纽、酒店功能区,打造空间+配套+服务的创新集聚地。依托海康威视全国消防运营总部及科技孵化园,建设集产品营销、信息数据采集、工程、培训、研发等一体化的数字化消防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兼顾打造我市部分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孵化基地,同时为杭州科创大走廊外溢的科创型、人才型、轻资产型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功能空间,搭建集信息消费、服务展示、推介以及交流于一体的平台集群。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科研用地性质出让土地,由中天集团建设数十幢别墅式总部小楼,租赁给产值不低于1000万、税收不低于200的企业使用,构建了创新空间+生态独栋+专属总部的企业成长空间,值得学习借鉴。

活力社区功能片区。位于站前大道南侧沿线区域,用地面积约290亩,现状用地为建设用地,用地条件成熟,位置极佳。考虑到与周边建筑风貌衔接,建议该片区与东方商务综合体等现有配套设施联动互补,适度布局高层楼宇经济,发展特色楼宇园区,作为区域性的企业总部、生产性服务业机构、电子商务企业等楼宇经济发展平台,形成城北商务中心区。按照未来社区理念,注入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场景,导入以租居为主的拎包入住式人才公寓、人才培训中心、创客之家,为高端商务人士营造生态、高品质的生活社区和生活氛围。为解决建造高层楼宇的资金问题,我市曾尝试由企业主体联合建造的方式,但由于产权分割难以实现,最终计划落空。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岗科技园位于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采用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发形式,在全国率先创建写字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向上争取,由省级层面出台政策,允许对楼宇产权进行分割出让,破解了一家吃不下,分吃不允许的困境,楼宇经济全面开花,目前已拥有51个特色鲜明的楼宇园区,经营面积逾175万平方米,入驻企业2559家。

创享花园功能片区。位于锦绣外国语学校北侧区域,与双塔山体接壤,用地面积约185亩,现状用地大部分为建设用地,用地条件成熟,自然生态本底环境极佳。考虑临近城市风水口及双塔山体,从风貌管控、生态格局等角度出发,建议该片区营造景点中的科创环境,布局低密度、生态型、高效率的科创、文创工作室群落,融合办公、接待、展示、社交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吸引候鸟型人才入驻和杭州等都市圈商务人群来江创业,实现在工作中度假,在生态风景里创造最大的生产力。深圳前海万科企业公馆地块,因总体规划尚未成熟,为实现熟地产出,以15年使用年限出让给万科集团建设钢架结构低密度企业办公楼、公共商业设施、会展交易中心及临时生态公园,既满足进驻企业合作办公需求,快速形成凝聚核心竞争力的磁性载体,又能够在规划成熟后快速收回使用。

生态绿洲功能片区。位于迎宾大道北侧双塔山体公园区域、马踏飞燕两侧沿江区域和杭长高铁西侧山体,现状用地大部分为园地、林地、村落。从生态保育、生态格局以及为城市留魂的角度出发,双塔周边城市水口及山体区域要重点保护和预控,留住风水、文脉以及乡愁。双塔山体公园区域部分建设用地可适时择机发展、点状超低密度规划,依托优美的生态景观资源,发展与我市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功能业态,突出娱乐性、参与性、体验性,主要导入创意设计、文化体育、休闲生活等产业体系,也可提供老村民宿、旅游信息服务和配套商业餐饮服务等。杭长高铁西侧空间在严格生态保护的同时,可适当布局一些仓储、物流等方面的场地和业态。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坚持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融山、水、园为一体等彰显生态特色的规划理念,开发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保护原有生态环境,使松山湖园区以生态环境优势在全国开发区中迅速脱颖而出。

(五)工作举措

建设城北科创小镇,本质上就是在城北片区搭建一个产业生态体系,必须坚持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结合,坚持主体推进和各方配合相统一,形成持久的工作合力。

组建工作班子。建立和完善城北科创小镇建设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分管副市长领衔,统筹小镇建设的组织领导、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和政策整合等工作。建立由市发改局牵头,财政局、经信局、科技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金融办、人才办等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开展小镇建设的谋划、协调、实施等具体工作。

完善规划体系。小镇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结合功能空间布局和产业定位,编制产业规划、片区规划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完善规划决策机制,在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各阶段采取论证会等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意见,并提交人大审议通过,提高规划决策的权威性、严肃性。配套制定规划管理机制,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创新政策供给。在小镇筹备建设阶段,通过专项基金、融资扶持、人才引进、财政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推动建设所需的资源要素快速集聚,为吸引科创主体和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在小镇持续运营阶段,不断释放政策利好,完善政务服务平台和科创项目的进驻机制,发挥好政府作为引导者的角色,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人才快速成长。

严控开发时序。对城北存量空间进行重点预控,为未来新经济、新产业预留发展空间,避免急功近利建设行为。先期建设消防产业创新园,有序推进其他各项工程建设。对双塔周边、黄陈溪、丰足溪以及江山江两侧城市生态保护空间进行严格保护,为城市留魂。对站前大道两侧空间形态,双塔区域建设密度、强度、高度及风貌等进行控制。

开展项目招商。围绕产业定位研究招商地图,谋深、谋实科创小镇项目库,遴选优质项目推向全省乃至全国,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小镇建设。部分用地条件成熟但功能业态尚未考虑成熟的地块,可采取BOT模式,由开发商获得短期的经营使用权,进行临时性项目开发建设。按照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价值链合一导向,招引技术、人才、团队、企业等。

推进产研联动。为弥补城北空间局限性,统筹市域空间,在全市一主三副工业大平台联动布局研试园、企业园等科技成果转化功能组团,为城北科创产业提供下游产业链配套服务。重点聚焦产业化环节,满足规模化生产需求,通过创新空间网络化,构建全价值区段的产业分工体系,实现创新活动在产业链上下游相互拓展。

 

附件:城北科创小镇空间功能布局图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山市委员会主办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404035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88102001033号
地址:浙江省江山市中山路118号 邮编:32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