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论坛  用户名:密码:  
塘源口的红色印记
来源:江山政协  发布时间:2013/1/14  点击数:16342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与亲友相约,乘他们的自驾车,踏上了塘源口的红色之旅。该乡的仓坞、福石岭、洪公等地方,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因为那是红军挺进师转战过的地方,是一方红色的土地。此次的故地重游,确切地说,是为了在临将退休之前,再看一看红军走过地方的变化,寻找红色的印记。

    过清湖,越长台,车子在碗窑水库库尾的盘山公路上奔驰。往昔的砂子路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宽畅的水泥路。路途变近了,路况变好了,山里山外,来往方便多了。领略窗外掠过的如黛青山、崭新农舍,金色田野,欢唱小溪,心中喜不自禁。

    穿过塘源口新街,车子在学校门口停下。这个依山傍水而建的学校,其校址原为徐氏宗祠。70多年前,这里写下了红军的传奇故事。那是1935年7月27日早晨,红军挺进师二纵队队长李重才、政委洪家云率领150余人从遂昌胡岱口抄入,经鲍阳到达福石岭。部队正在烧中饭时,村里有个从塘源口买东西返回的农民遇上红军,报告了塘源口驻有50余名国民党基干队员的情况。纵队首长问明情况后,即请那位农民带路,集合部队出击。当赶到塘源口时,敌人已吃完中饭,有的午睡,有的逛街。红军出其不意,冲进基干队员驻地徐氏宗词,并在祠堂门前山上架起1挺机枪。结果一枪未放,便生俘了正在午睡的基干队兵,缴获了马步枪50余支,子弹数千发。红军趁机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并从当地保长开的南货店里缴获的物资分给贫苦农民。当天晚上,红军从塘源口出发,奔袭衢江汽车站。

    目睹错落有致的校园,聆听教室里传出的朗朗书声,我的眼前仿佛浮现红军支队长余龙贵向我讲述袭击塘源口故事的情景,心中为孩子们能在红军战斗过的地方安心学习、幸福生活感到荣幸和自豪。

    塘源口学校旁边有条奔流不息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站在岸上,偶而可见游动的鱼儿。据说,这条溪流有两个源头,一处来自蜈蚣垄,另一处源于鲍阳。发源于鲍阳的小溪流,流经福石岭和塘源等地。离开塘源口学校,我们驱车向塘源、福石岭等地奔去。溪水潺潺,山道弯弯,星罗棋布的农家楼群,连绵起伏的青翠山峦,还有成片的毛竹杉木、油茶板栗、猕猴桃园,构成了一幅幅美丽如画的山乡图景,引人入胜。在塘源公路旁的店门口,我们向几位村民询问“夫人殿”的情况。原来一位年愈八旬的长者,其儿子的新楼房就在“夫人殿”隔壁,便主动地给我们带路。交谈中,知道老人是位抗美援朝的老兵,在部队6年,转业后当了20多年的村干部,是塘源村的老支书。过红军那年,他虽是个七、八岁的孩子,但知道红军来过村里,见过红军的音容笑貌,也常听父辈们谈起红军的故事。“夫人殿”旧址就在如今的水泥公路旁,依山而建,只是原址已改建成农家别墅,门前的小溪犹在,对岸的旧村舍,也已变成新村庄,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钢筋水泥结构的新楼房。伫立当年“夫人殿”的旧址,仿佛看到“红军报名处”前一群群热血青年争相报名当红军的情景。福石岭地处塘源的上游,两地相隔不远,同样是两边山峦中间一条小溪穿过,小溪两岸崛起了不少新楼。我们在村部附近的小桥边下车,一座古建筑呈现眼前,“翁氏宗祠”4个字镶嵌在正门上方,这便是塘源口的红军标语墙之一。抬头仰望,左右两边墙上“当红军最光荣”和“红军是为工农谋利益”的标语仍依稀可见。据史载,当年红军还在福石岭写下“要平等非实行苏维埃政府不可”和“欢迎白军的士兵反抗起来当红军”,在洪公写下“苏维埃政府是工农自己的政府”等标语。凝视着红军标语那遒劲的笔迹和铿锵有力的内容,我浮想联翩。在旧社会的茫茫黑夜中,这标语像火苗,点燃了穷人心头的希望之火;似号角,唤醒了无数山区百姓尤其是热血青年;如明灯,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多少年来,当地百姓铭记红军的功绩,默默地守护着红军标语。红军离开福石岭后,国民党军队曾将“当红军最光荣”的红字改成国字。解放初,农会干部又将国字改为红字。这充分体现了人民对自己军队的深厚感情。洪公已与福石岭合并为洪福村,这个地处半山腰的自然村,一面与乌溪江相连,一面和遂昌下西坑毗邻。红军挺进师开辟浙西南游击根据地,之所以选中这一带,正是由于这里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可进可退的地理优势,有众多的山地种玉米番薯解决部队的给养。

     离开洪福村我们直奔仓坞。民国24年(1935),仓坞的林氏宗祠是白石乡公所的驻地。而今的仓坞已合并成仓坂村,当年的林氏宗祠也不复存在,前些年遗址上建起了漂亮的村办公楼,只是对面还保留着几幢砖瓦结构的旧房子。据史料记载,1935年,白石乡公所驻扎了10余名国民党基干队丁,经常四出抓丁派款,敲诈勒索,当地百姓痛骂他们是“吸血鬼”。是年冬天,红军二纵队获悉情况后,决定奇袭该乡公所,为民除害。一天,纵队长李重才和支队长余龙贵带领80多名战士,冒着大雪从玉坑口抄入,经张村翻越安顶大山,于午后到达仓坞,包围了白石乡公所驻地林氏宗祠 。乡队丁闻风丧胆,携枪遁逃。红军抓获1名乡队丁和1名乡办事员,缴获了乡公所印章,并书写了“穷人要翻身就要当红军”等宣传标语,吸收了3个青年农民加入红军队伍。

    金秋十月,正是收获的季节。走进塘源口,沿着红军的足迹寻访,所见所闻,不仅是道路平了,新楼多了,村庄美了,山上绿了,猕猴桃、苦丁茶、板栗、茶油、香菇等土特产销路好了,而且感受到民风更好了,发展思路更清了,创业劲头更足了。在与一位村领导交谈中,得知他们在靠山养山的同时,着力做好土地流转的文章,发展高山蔬菜,供应宁波市场,增加村民收入。返回途中,一阵隆隆的机器声和一个规模颇大的开发场面吸引了我们,原来是乡党委、政府在“一乡一品”的基础上,正动工连片开发800亩猕猴桃基地,目的是让“仙桃”这一品牌更响,山区农民的腰包更鼓。目睹此情此景,实感欣慰。红军和许多仁人志士抛头洒血所追求的“为民谋利益”的崇高理想,早已变成了现实,塘源口这一红军浴血奋斗过的土地,明天必定更加美好!
                                                                                  

                                                                                 (祝龙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山市委员会主办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404035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88102001033号
地址:浙江省江山市中山路118号 邮编:324100